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保护区概况
泉州世遗
泉州民俗
泉州非遗
法规文件
闽南文库
泉州文化大事记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独具特色的泉州南音信仰与习俗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
347
字号:
大
中
小
泉州南音是发源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古老音乐。泉州南音的根源可上溯至唐代,它集萃唐以来中原雅乐之遗韵,后来又吸取昆腔、弋阳腔、青阳腔、潮调、佛曲、道情等精华,形成格调韵味自成一格的音乐体系,它和西安鼓乐、山西五台山音乐、北京智化寺音乐等被认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最古老的传统音乐。泉州南音有着自成体系的工×谱,有着独特的润腔方式,演唱必须以泉州腔方言(历史上泉州腔为闽南话的代表)为准,唱词中含有大量的泉州方言和泉州梨园戏唱词。传统的南音清唱形式是“四管全”,演奏形式十分独特。泉州南音还具有独特的乐器及演奏方法,南琵琶,横抱(《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所载为斜抱),有别于北方琵琶(竖抱),南琶是保持唐代形制的曲项琵琶,洞箫,古称“尺八”,十“目”九“节”,拍板,由五块荔木片串成,演唱者双手执拍板,于乐曲强拍处撩拍。泉州南音的曲谱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指》系有词的套曲,共有48套,《谱》是纯器乐曲,以《四时景》、《梅花操》、《走马》(《八骏马》)、《百鸟归巢》最为著名,称“四大名谱”,《谱》现有16套,《曲》即是有词之散曲,专门于演唱中使用,共有2000多首。泉州南音演奏(演唱)旋律缠绵深沉,格调清丽高雅,曲词古朴曼妙,曲风委婉清脆,节奏具有清、雅、淡、慢等特点,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东方音乐奇葩”。 泉州南音尊崇后蜀皇帝孟昶为祖师,南音爱好者自称“郎君子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行业祖师信仰,有异于泉州戏曲界其他戏曲如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等崇拜戏神田公元帅(雷海青),其所由何来,后人虽有多方揣测,但尚找不到能让人信服的论据,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孟昶(919~965年),五代时后蜀国君,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西南)人,934~965年在位,后蜀建立者孟知祥第三子。初名仁赞,字保元。934年即位后,抑制权臣,加强集权统治,后晋的秦州、阶州、成州三州归附之,后又攻取凤州,悉得前蜀故地。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兵攻入成都,据欧阳修《新五代史·后蜀世家》记载:后蜀兵败之后,老将石石以谓东兵(宋兵)之来,势不能久,宜聚兵坚守以敝之。昶叹曰:“吾与先君以温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一旦临敌,不能为吾向东放一箭,虽欲坚壁,谁与吾守者邪!”乃命李昊草表以降宋。孟昶降宋后,“至京师,拜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秦国公,七日(八月十二日)而卒,追封楚王。”孟昶死后,其母李氏“不哭,以酒酹地曰:‘汝不能死社稷,苟生以取羞。吾所以忍死者,以汝在也。吾今何用生为!’因不食而卒。”其妃花蕊夫人被宋太祖召纳入宫。《温叟词话》记载:“蜀主孟昶,尝纳徐巨璋女,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复名慧妃。迨蜀亡,太祖闻花蕊名,命别将护送到京。旋召入宫,纳之。因昶美丰仪,喜猎,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夫人心尝忆昶,悒悒不敢言,私绘昶像以祠。复佯言于众曰:‘奉此神者,多子。’适宋祖见而问之,曰:‘此何神耶?’夫人亦托前言,讳其姓曰‘张仙’以对。帝闻之,即焚香拜祝,传闻后果生子。乃敕封为‘郎君大仙’,特赐春秋二祭。”花蕊夫人著有《宫词》一五六首,其中有不少记述孟昶“御制新曲”之事,如:“御制新翻曲子成,六宫才唱未知名。尽将觱篥来抄谱,先按君王玉笛声。”或许正是因为孟昶“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御制新曲”的缘故,才使得泉州南音子弟将之奉为祖师爷。 旧时泉州南音馆阁都悬挂有“郎君爷”神像和南音先贤名录,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孟昶祭日及春秋时节,必举行规仪隆重的“祭郎君”仪式,与之相伴随的则是“祀先贤”仪式,即在祭郎君之后,祭祀著名的南音乐师“五少芳贤”和本馆阁已过世的历代南音先贤。 传统的“祭郎君”仪式有着严格的仪规程序。通常在下午五点左右进行,先由馆内长辈摆设香案、祭器和祭品,准备好祭祀中必需的物品,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先以“上四管”形式环立于郎君爷像前奏乐,先奏谱《梅花操》首节“酿雪争春”、次节“临风妍笑”,接着清唱专门用于祭郎君或庆贺寿诞的祭祀乐《金炉宝篆》,之后再奏谱(纯器乐曲)《四时景》五节“暮蝉轻噪”、六节“零露飘玉”、七节“霜钟逸响”、八节“急雪飞花”。奏乐完毕,即开始正式的祭典仪式,由司仪唱仪,馆阁负责人或资深教授(南音老师)主祭,祭典的程序为—— 举乐 主祭员就位 跪 上香 进爵 再进爵 三进爵 进花 进圆 添灯 进果 进金帛 俯伏 止乐 读祝文就位 跪 开读 举乐 叩首 叩首 三叩首 兴 跪 叩首 叩首 六叩首 兴 跪 叩首 叩首 九叩首 兴 礼毕 “郎君祭”仪式完成后,接着祭祀历代先贤,祭典规仪和祭郎君基本相同,惟祝文不同而已,“祭先贤”礼毕之后,亦应以“上四管”环立于先贤名录之前奏乐,先奏谱《五湖游》首节“金钱经”,接着唱祭祀乐曲《画堂彩结》,最后奏谱《五湖游》二节“喝哒句”、三节“醉太平”、四节“番家语”、五节“折采茶”。至此,作为传统泉州南音最重要的信仰习俗活动之一的“祭郎君”和“祀先贤”仪式全部完成。 泉州南音馆阁、社团间往来有一种很独特的习俗,称“拜馆”,当南音弦友到达另一南音馆阁时,需先行香礼拜主方馆阁内奉祀的“郎君爷”,之后才整弦演奏联谊。一些馆阁更是结为“姐妹社”,以加深感情,加强往来。 除了“祭郎君”、“祀先贤”、“拜馆”等信仰习俗之外,泉州南音还有非常严格的演唱规制和习俗。 古时南音演唱需搭盖锦棚,上面悬挂“御前清客”横彩(后衍为“御前清曲”),横彩边挂一对或一盏木质宫灯,台中放置五把太师椅,两只木雕小型金狮子(现衍为四只),左旁立一绣有黄龙的凉伞,一应摆设,可谓张灯结彩、金碧辉煌。这一切都源于清朝中后期开始流传的康熙皇帝恩宠泉州南音的传说。据林霁秋《泉南指谱重编》记载:“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六旬万寿祝典,普天同庆,四方庚歌毕集。昔大学士安溪李文贞公(即李光地,引者注)以南乐沉静幽雅,驰书征求故里知音妙手,得晋江吴志、陈宁、南安傅廷、惠安洪松、安溪李仪五人进京,合奏于御苑。管弦条鬯,声调谐和。帝大悦,除其官,弗受,乃赐以纶音曰‘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并赐彩伞宫灯之属归焉”。南音演奏时,弹琵琶、二弦者为防止乐器滑落,往往将大腿盘上(跷二郎腿),相传在御苑演奏时,在皇帝面前跷起二郎腿有失礼仪,康熙皇帝于是命太监将龙椅之前的两只金狮子拿下来,一只放在弹琵琶的脚前,一只放在弹奏二弦的脚前,让他们垫脚,以防乐器滑落,故南音乐手有“脚踏金狮”的荣耀。 泉州南音演奏时,有“起指”、“宿谱”的规矩,即开始演奏时要奏指套(嗳仔指或箫指),继而唱曲,最后以演奏纯器乐曲(谱)作“煞尾”,完成一场演奏。泉州南音演奏还讲究“和谐协韵”,唱曲时,要以同一“滚门”(调高)的曲子接续连唱,若要换唱另一“滚门”的曲子,要以连缀不同“滚门”的曲子作为“过枝曲”加以过渡,才不致于“背韵”。例如,有一场演奏“四空管”的程序是这样的——开始奏嗳仔指《纱窗外》,再奏箫指《春今卜返》,箫指奏完后,起曲唱慢头《只见光景》,续唱长滚曲《暗想君》等,再唱长滚过中滚的过枝曲《中秋时节》,然后唱中滚曲《轻轻行》等,中滚曲唱完后,续唱过枝曲《三更时》,由中滚转过短滚,接着唱《夫为功名》等,短滚曲唱完之后唱慢尾《谢天地》,至此,曲已全部唱完,再以奏谱《八展舞》作为“煞尾”,至此演奏全部结束,全体演奏员起立谢幕。 根据笔者多次对一些泉州老艺人、老弦友及一些南音新锐的访谈,泉州南音演奏还有一些重要的、不成文的规矩和习俗,兹将之记载如下: 泉州南音演奏者衣着讲究,行为举止皆有礼法。古时南音演唱、演奏者皆为男性,需着长袍马褂上台,坐太师椅,脚踏金狮,举止有度。现时亦有穿背心、短裤、拖鞋者不能上台的规矩。 泉州南音乐器以琵琶最为重要,演奏开始时应由琵琶弹奏者先行上台入座,其他乐器弹奏者方可就位,据传说以前琵琶弹奏者是坐在演唱者左边(即现在吹洞箫者之位),按照泉州的风俗习惯,此为“大位”,后来传说“五少芳贤”晋京为康熙帝演奏时,康熙帝曾将洞箫接过来学吹,此后,“大位”就让给吹箫者了。 泉州南音演唱时,协奏的乐手一般都要在奏完两支曲子后下台,换上其他弦友,仅奏一支曲子就下台会被人笑“没饱腹”(仅懂得弹(吹)奏此曲,不懂其它),连着弹(吹)奏三支、四支曲子则会被人说“占家俬(乐器)”。
【打印此页】
【收藏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