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读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如题,一时脑热有了这个想法,但听说在国外读这个专业相当艰难,有点好奇读这个专业状态如何,感谢愿意作答的各位
关注者
783
被浏览
261,150

19 个回答

自从决定报考创意写作研究生,我几乎翻遍了各大留学网站,也没有找到几篇实用的经验分享帖。但进入了爱丁堡大学的Creative Writing项目后,却发现其实有很多同学都对这个专业感兴趣,只是因为缺乏了解的渠道和自信心,才没有付诸行动。所以我决定从申请、入学到课程设置、学习经历这几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我这一年的收获。

1. 申请
并不是每个外国大学都在培养创意写作硕士,以英国为例,几乎只有历史悠久的文学院才会开设这个专业,而像帝国理工、伦敦政经这一类偏重政治、科技、商业等科目的大学即使排名再高,也不是学文的好选择。

我研究生一共申请了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华威大学、诺丁汉大学四家的创意写作。但还是因为对Creative Writing 缺乏了解,心下忐忑,所以又报了UCL的比较文学专业保底,结果收到了牛津的拒信和其余四家的offer。经过权衡,我选择了综合排名最低,但几乎最适合搞文学的苏格兰爱丁堡。(也因为我本科就是诺丁汉,所以这次想换个环境感受一下。)


以上是爱大MSc Creative Writing的课程介绍。学位是一年制授课型硕士,分小说和诗歌两个方向,在教写作的基础上也有诸多文学课可供选择。至于申请标准,除了需要提交自己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外,基本和常规学科相同:
·本科二等上及以上学位(国内均分85以上)
·两封专业推荐信
·雅思7分以上
·不限制出版经验

仔细看来,其实这种学科要求很低。学校在考虑到学生能否毕业的情况下,给出了这样的参考标准,也说明Creative Writing 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难,也不尽是native speaker的天下。


2. 入学

我本科是英语文学专业一等学位,雅思8分,有一点出版经验,申请时提交的《越南新娘》也是一篇在外国杂志上得过奖的短篇小说,所以整个录取过程比较顺利。

开学后,我发现同专业一共四十人,其中大概十五人主修诗歌,剩下的都是小说。除我以外还有一名来自中国女孩,来自上海外国语,爱写阴郁系哥特小说。

我们被分成了五个小班上课,每班八人。我的同学里有三个英国本地人,都在写科幻、悬疑、推理小说;一个美国女孩,本科也是创意写作,擅长写爱情故事;一个以色列作家,主要写家国历史;一个希腊女孩,写欧陆生活小品;一个印度女孩,才华横溢,也没有固定的题材和风格;我是唯一的中国人,喜欢写女性群体的生存状况,工作、情感和家庭生活。

大家互相熟悉了以后,也交流了彼此选择创意写作的原因。我们之中有大龄文艺工作者,也有爱好写作的年轻人,所以对课程的诉求也不同:有的想出书成为作家、有的想读博留校任教、然而更多的是像我一样无意成名,但爱好写作,因此想把它做好的理想主义者。

学校了解并尊重这些想法,所以在培养我们写作能力的同时,也会邀请本地作家为我们分享经验,寻找大量投稿渠道,并帮助有需求的同学联系出版社。但这些都只是我们写作之路的开始,并不能保证任何人的成功。


3. 课程设置
Creative Writing有几门必修课,分别是上、下学期的lecture和workshop,还有dissertation supervision。lecture即关于写作技巧的讲座,workshop是在教授指导下的学生作品交流和改进,dissertation supervision是一对一的毕业作品指导。除此以外,每人要从现代主义、新帝国主义、女性主义文学等科目中选修两门课,和大部分人一样,我选择的是更适合本专业的文学理论课:Acts of Storytelling(叙事的层次)和 Exploring the Novel (探索小说)




关于作业量,图中是两门文学理论课的课程安排表。除了《万有引力之虹》这样的大部头,我们基本需要每周读一部英文原版小说及其相关资料。所幸其中的大部分书目,比如《黑暗之心》、《洛丽塔》、《看不见的城市》、《理智与情感》、《包法利夫人》、《到灯塔去》、《米德尔马契》、《死亡与夜莺》等,我在本科时就出于兴趣读过,不至于落了进度。

比起来,真正值得费心的还是写作。小班课前学生需要提交自己的作品供大家批评鉴赏,每三周一轮。这意味着我们每两周就要创作一篇3000字左右的短篇小说,还要让大家看到自己的进步,不然真会丢脸的。尽管我们能从每周的讲座中学到人物、情节、对话、节奏、环境、心理描写、叙事角度等等技巧,但最终呈现的写作水平还是要靠自己的领会和练习。

至于考试呢,选修课的要求是每门4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必修课是每次提交8000字左右的原创小说,毕业作品要求在20000字左右,可以是一个中长篇或是短篇小说合集,不允许有提交过的作品出现。据我观察,大家普遍在原创小说上的表现比学术论文好,可能这也是作家不算文学批评家的原因吧。


4. 学习经历

(我的课堂笔记,字不好看,希望别介意)

可能因为本科就是文学专业,我在文学理论课上并没有感到很吃力,但语言障碍还是会体现在课前阅读上。由于母语非英语,我在读书的过程中经常要停下来查生僻词汇,或者反复理解语法复杂的长句,这就大大拖慢了我的阅读速度,导致无法按时完成任务,这样听课的效果也不好,心情也会沮丧。

而且在英语国家学习,难免有文化差异。我自认为有颗包容的心,对西方文化、艺术、音乐、戏剧来者不拒,但遗憾的是这种求知欲往往是单向的。同学聚会时,大家一起聊文学,聊喜欢的作家,人家说起卡弗、莫里森、塞林格,一片叫好,我想讲讲中国的萧红、张爱玲、严歌苓、李碧华,却没人想听。其他少数族裔的同学,想必也有和我一样的烦恼。

在写作上,我们都有各自偏爱的题材,但也都在做新鲜的尝试。我曾经被同学的暗黑系杀手小说惊艳到,也被native speaker 写着玩的仿乔叟式古英语击垮自信心,但这些都算是有趣的体验。我也尝试过迎合主流,写英美文化背景下的故事,但文章读着刻意做作,反倒不如我写北漂青年和乡镇离异妇女的故事受欢迎。最大胆的一次,我尝试着改写了明朝皇帝朱厚照御驾亲征,应州大捷的一段野史,又引用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古训,竟然大获好评。

17年5月开始是我们准备毕业作品的假期,但我得了严重的甲亢,不得不停学三个月治病。症状缓解以后,我交上了毕业作品,并相当幸运地拿到了distinction。我自知英语不如人,但事实证明,文笔好不等于作品好,中国人也一样可以学好Creative Writing。


(为了实现当初的承诺,写的是中国女工)


题外话:
人总是知道的越多,才明白自己懂的越少。
至今我仍然没有写出完全满意的作品,但回望来时路,我起码已经跨出了一大步。
写作是件漫长而寂寞的事,我倒也不求什么结果,肯下苦功,也只是想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罢了。

谢谢 @青云子 邀请。

解释一下,我大学本科就是在英国杜伦读的英文系,大三的时候选修了一门创意写诗课,研究生读的就是Creative Writing,今年刚毕业。诗歌在英文杂志已有几次发表,创意写作无论是大三还是研究生成绩都是同级第一。


怎样的体验呢。

无法概述。

你要真的在一个答案里详尽两年的生活,其实在回答的时候就一定打了折扣。

之所以说是生活,而不是学习这个专业的状态,是因为我喜欢用英文写作,所以课程里课程外没有什么差别。

如果你的“一时脑热“是掩盖自己真实热情的谦词,那么就请继续看下去吧。

阅读量,词汇量什么这种基础的方面,已有人答过,我就不细说了。这些是原材料。一个大厨没有食材连花都雕不出。要到什么程度?没有止境。


那么,关于状态,我目前能想到的可以讲的点子只有两个:天赋和努力。

先从努力开始吧。

你如果不够强,如果不够热爱,请不要轻易地认为文科好读。


题中所指的“相当艰难“是相对的。

不是相对于别的科目,不是相对于别的人,是相对于说此话的人本身。或者是因为此人能力不够,或者是因为此人毅力不够。

总之,这门课对这个人来说,相当艰难。


大量且持久的努力对于没有足够源能量的任何心态都是艰难的。


我喜欢写作,但真正开始用英文认真地写诗是从大三开始的。每个星期读的不同诗人可能就超过两位数。也不仅读诗歌,也读散文,小说,任何将文字化为艺术的作品。当然也读文学批判,还有其他我感兴趣的书。

我也喜欢听歌,看画,看动漫,综艺,等等。

从各个地方汲取灵感变成了本能。

与投契的人交谈。交谈间的思想火花还有互相欣赏却保有彼此自由的感觉,是你离开学校进入职场后无法奢求的。


然后就是无时无刻都在心里书写。

对文字的敏感度像洗澡后擦干但还未着衣的皮肤。

日复一日地在电脑前斟酌着敲字,无数次删掉,合上电脑,看会儿书,再来。

日复一日地与孤独相处,并发现自己对它的钟情。


孤独是常态。不是说读诗会上你听到台下掌声雷动寂寞就不在了。不是说你与投契的朋友相谈甚欢寂寞就不再了。

日久生情是必然。

是因为不这样,无法生存。


好像越讲越偏了。可能因为努力真的是最起码的吧。在干这些事的时候我不觉得自己在努力。

大多数时候我没空去想这件事情费不费力,我辛不辛苦——大多数时候我抽身在外,连自己也似乎是自己的旁观者。

因为我这个人不重要,我周遭不重要。

我写下的东西是比我更完整,比我更长久,比我更有趣的存在。

即使它现在并不完美,离开这个圈子没有多少人知道。

即使是这样的它,我也知道它比我好。

我这样坚信着。

也许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个诗人,每一个爱着自己之外又无法抓获的东西的人,在这种广义的意义上,都是有信仰的人吧。很早以前就有谁说过了。


讲个事例吧。我的诗歌里常常会有中国的意象,或者东方的。研究生的时候我们小组里有一个明显对外国人有偏见的mature student (就是年纪很大,一般都是按兴趣来读读大学的。他们似乎只需要交一半的作业。),他在一个明显贬义的语境里用了'chinoiserie'这个词来评价我的诗。

在OED里,这个词的定义是:a decorative style in Western art, furniture, and architecture, especially in the 18th century,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of Chinese motifs and techniques: [ as modifier ] : hand-painted chinoiserie wallpaper.

也就是说,是蹩脚的模仿中国风格的作品。在现代的用法里,是带有老旧西方人对东方的不了解、偏见、俯视着一个异国,想用它的情调来装点自己的这么一个态度。

我当时有些愤怒,出了一声冷笑,但我并没有打算解释什么,也并没有受伤;但在一秒内,老师就开始反驳他,激动地说了好几分钟,脖子都红了,然后才语调缓了一点。

知道他有多么温柔沉默的人,会知道他是真的生气了。

另一个在座的女孩子也站在我这边说了那个六十多岁的大爷。

大爷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的。


但让我最感动的,是无论是老师还是那位女孩子,都说我的作品不是假的中国。

老师说,I believe in her work.

那个女孩子指着我的诗,说,this is China.


这种欣赏也是源动力的一部分。

尽管我自己也无时无刻在质疑自己,质疑他人的赞美,但我就是想要不断地写出更好更好的诗啊。

沿途听到这样的声音,觉得自己的方向估计是对的。

比我更好的,比我现在的诗更好的作品。尚未来到,但一定越来越近。


洋洋洒洒讲了很多,各位看官随意吧。

总结一下目前讲过的东西:

努力是不言而喻的,孤独是必修课,偏见与被误解是必然的。

不是热爱文字,英文还未达到接近母语水平的,请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不要浪费人生。


如果暂时找不到,而你在未开始之前,就已经担心这件事艰难不艰难的时候,我劝你放弃这个选项吧。


好奇无妨,一时兴起也无妨。哪怕想得过且过也无妨。

谁的人生不是被时间的洪荒吃干抹净的呢。


随便吧。

但唯独创作,是一个不断收割自己,讨伐自己,流放自己的过程。

你得禁得起。


你得禁得起这些,承受得了无穷的失望和质疑,才可能有收获,也许有胜利,或许能荣归故里。


你得不计较输赢。


努力与天赋,讲到这儿似乎并不是最合适的概念了。

等我想好了,再回来和你们谈谈天赋,for the lack of a better word。

如果我话听上去有些重,请试着理解我对文字的热诚,以及信息量不够的情况下我有的局限性的读题能力和借题发挥。

谢谢读到现在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