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江寒园

江寒园:如何面对有争议的话题?八个字。

看完《Zootopia》之后,我对欧洲难民危机、特朗普、白左、政治正确以及穆斯林问题等一连串话题都产生了兴趣。

这都是一些争议性极强的话题。比如:

  • 欧洲难民危机,你是支持接收难民,还是反对?
  • 欧洲白左是不是幼稚圣母,抑或是右派种族歧视,顽固保守?
  • 欧盟会因难民而引起系统紊乱吗?
  • 面对美国大选,你是支持特朗普还是反对?
  • 如何看待“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

……

面对这些难题,我们采取怎样的态度适宜?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其实已经给出了他的建议——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八个字可以看做是面对此类争议的纲领性文件。


1、毋意

不主观臆测。

也即胡适所提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孔子此语与杜威的“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其义相仿。

毋意,首先一点是,对你不知道的,保持沉默。不妄加评论,不妄自发表看法。

比如,现在正火的女权主义,小粉红和爱国主义,或者穆斯林问题。当你面对网络上产生的热点,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贬斥他人时,先自问一下,你对这些话题真正了解多少;关于这个领域,又看过哪几本书,哪些论文;你目前的知识储备足够支撑起你对这些问题的价值判断吗?

如果答案都是“否”,那先不要着急发表看法。

毋意,其次一点是,沉潜钻研,知行合一。

我一直强调,作出一个独立的价值判断是很难的。它需要你沉潜下去,反复钻研。一个价值判断的背后必然是数本经典的积累。

比如对于现在正热的穆斯林问题,你有自己的看法吗?如果有,想一想你的这些看法是怎么得来的——是葛优躺式的卧在床上,在闲暇时间,抱着手机随意浏览着没有参考来源的帖子,只有部分真相的截图,或者是碎片化的微博?

如果面对上面这些极具争议性的复杂议题,你的结论得到的如此轻易,如此地不费时间,不费精力,不花功夫,那么它一钱不值。

寻找真理的路径永远是艰难的。

那我好好端坐,花上两天时间,认真搜索阅读贴吧、微信、或是知乎上一些长篇好文,就可以了吧。

可以个屁。

不仅要正确的走路,更要走正确的路。寻找真理,努力固然重要,方向却更要紧。

贴吧、微博、天涯、以及知乎,网上流传的这些未经证实的截图,只提供部分事实的“真相”,只看表面联系、充满主观臆测和个体偏见的叙述,没有数据调查以及参考文献的帖子……

这些,只会让你离真相越来越远。

之前说过,文字帝国里,诗是最高的,其次是文章,这种文章,是那种能够文以载道的文章。小说和电影尝试提出问题,而文章则试图解决问题,学术论文又是其中最严谨的。

如果想要真正去了解一件事情,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去看学术论文。在论文里,他要证明一个结论,不会是“肯定如此嘛”这样的回答,他必然要给出最为严密的推理论证,而且只要是引用,每一个字,每一张图,每一个数据都必然可考,你都能找到它的出处。

论文这种体裁意味着,作者要对他说过的每一个字负责任。

然而论文的阅读又是最为偷懒的办法,现在的导师招学生,最不喜欢这一类只看论文,不看原典的学生。论文相对比网上泛滥的帖子,是严谨许多。然而相比起原典,它只是一道速食方便面。文科你要去看原典,查找引文著作的原始出处。理工科,你要自己做出实验数据,不能光引用别人就完事;而社会学,就是要去实践,做所谓的“田野调查”。

比如说对于穆斯林问题,都是这是它的本质属性问题,那好嘛,有几个人去看了《古兰经》?我们都只是看了部分的选文。我之前说过,全部真相没问题,全部都是谎话也倒好,很容易分辨,但是要是只给你“部分真相”那就难了。

有人从《古兰经》里引出伊斯兰教教义杀人的许多条目,选出的这几个条目,没问题,都是真的。可一部经书繁复浩杂,你完全也可以从中找到另外几则完全相反的条目出来。

基督教的《圣经》其实也是如此,我在《儒家伦理与基督教精神》中引用了耶稣赦免通奸妇人的条目。但在《圣经》另外一处,耶稣也明确说道: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马太福音10:34)

“I came not to send peace on earth, but a sword.”(Matthew 10:34)

一部经文是繁复暧昧的,只要你想,总能从繁杂暧昧的经文中找到令你满意的解释。

而更重要的一点,观念是最不可靠的,关键是看你怎么做,怎么实践。

这是通用的法则,对待一件议题也同样如是。你们左右两派吵吵嚷嚷,那好嘛,你们按照各自的观点,先去做,将观念运用于实践,哪一派成功了,也就足以证明了。

这是胡适从其导师杜威处袭来的“实验主义”。也是后来邓公所提倡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方证菩提。


2、毋必

不绝对肯定。

首先一点是,不妄下结论。

世上很多事情,都是多因一果的,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简单的“一因一果”。还有些是一因多果,有些是多因多果,其中的错综复杂并非一句简单的支持或反对就能解决的。

对于一件事情,我们经过研究,可以先下一个初步的结论,但是不要绝对肯定。而且你要明白,这个结论是暂时的,只要一遇到更有说服力的反面论据,那就可以随时推翻它。

杜威的实验主义是没有所谓“终极真理”的,真理是在实验中不断发现,在实践中不断扬弃的。

“必”,所谓“绝对肯定”,其实就是已经设了一个不可推翻的终极真理了。这样一来,它就把你禁锢住了,你没有再进一步的可能了。

毋必,其次一点是,充分吸收正反双方的意见,

《论语·卫灵公篇》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欢他,也要加以考察。)

孔子这里说得是鉴人,但同样可以用于待事。

现在网上舆论的整体倾向是:反政治正确;伊斯兰教=恐怖袭击,叙利亚难民和恐怖分子纠缠不清,反对接收叙利亚难民;支持极端右翼的政治主张;反穆斯林;伊斯兰教是人类之癌;欧洲白左幼稚病泛滥;欧洲几十年后就会被绿化(穆斯林化)……

但是要记得,“毋意”。不能绝对肯定,大家都这么说,言辞这么一致,那么——必察焉。

浸泡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你即使阅读了大量材料,思考了半天,下的结论也是有缺陷的——你必须找一点相反的材料看看,而且是不带偏见的看。所谓“素读”(见《谈谈独立思考,素读,以及我们诸多“天然正确”的传统及观念》)。

充分吸收正反两方的意见,然后再综合自己的思考,看看哪一点对,哪一点有误,哪一点有道理,哪一点过犹不及。

这一点里,最重要的是,不带立场的看,不带偏见的看。你去阅读,不是光去挑刺,而是去看其中有没有确实有道理的地方。不能人家一提出相反的意见,你就扣上“洗地”、“开脱”之类已经带有个人立场和主观偏见的词。如果只能接受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真相”,那这个时候,实际上你已经把自己局限住了——你不可能再接收新的观点了。虽然你可能不过20来岁,但已经和80岁的观念固化的老头老太太一样了。

这个就是犯了“必”的毛病了。

你可以详细写下你自己意见,两个人慢慢讨论。如果你只有结论,而不能写出来逻辑谨严、论证有序的反驳文章,那就只是简单的站队而已,还是在第一点上停留。


3、毋固

不拘泥固执。

你找了些相反的材料去看,发现对方一些论点似乎也确实也有些道理。那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推翻自己原有的观点,把一切推倒重来。

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这就相当于画了一个圈,生生把自己禁锢住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通新。这里的“新”,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新,是《康诰》“作新民”的新,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新。

是自我发明,自我革新。

我的偶像福柯曾写下这样的话,“别问我是谁,也别要求我一成不变。人生劳作的主要乐趣就在于使自己成为不同于昨日的另外之人。”

福柯认为,我们可以把自己当做一件艺术品去打造。他一次对友人说:“使我惊讶的是,在我们的社会中,艺术只与物体发生关联,而不与个体或生命发生关联……每一个体的生活难道不可以是一件艺术品吗?

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固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而塑造本质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自我革新。改造你自己的思想,革新自我,不拘泥固执,不止步不前。你知道你可以把一切推翻重来,你也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变成另外一个人。

周国平解释尼采的话同样也可以用到这里,“人是一个试验,最具本质意义的是‘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他可以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创造自己的本质。尼采一再强调,人的本质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

而这也正是存在主义的观点——完全地、诚实地相信,生命完全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模样——我们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发明自己。


4、毋我

不唯我独是。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儒家伦理与基督教精神》中已经重点说过这一点。什么叫做“唯我独是”呢?就是认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自己是正义的化身,容不得别人半点质疑。

所谓排斥异己,党同伐异是也。

在卡夫卡看来,恶有三种形态:自然恶、习惯恶以及为善和正义作恶。而这里的“唯我独是”,即是第三种。人类历史上,有太多的宗教团体,政治团体,相信自己就是绝对正确的存在,必须消灭诸般异端。

希特勒有什么错,他认为自己只是在做正确的事情,种族净化,为着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宗教迫害有什么错,他们认为自己才是真正代表上帝的旨意,其他一切皆为异端。

而这恰恰才是最为可怕。

所谓“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历史上,像这样因为唯我独是,认为自己绝对正确而党同伐异的事太多了。

胡适时常会提到这样一句话,“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与孔老夫子其义相同。

我曾看到过网络上的语言暴力化,触目惊心,尤其是在舆论事件意见一边倒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人敢表达出相反的意见,甚至只是稍微质疑一下。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此语依然可为吾辈良训。

如果到最后,对一个问题,你和他人还是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要学会容忍他人不同意见的存在。尤其在一方占大多数的情况下,更要学会宽容。

因为,每一个人,一生会面对许多选择,都有可能成为“异端”。你不能保证你每一次都是站在大多数的那一侧。现在对别人宽容,也是捍卫将来某一天自己表达的权力,也是为了自己,将来某一天可以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不被火烧死,或饮鸩而死。

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

作者:江寒园。订阅号:jhanyuan

编辑于 2020-10-30 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