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我们的公众号正式更名为“噢芝士”啦~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一种知识(芝士)很好“吃”的feel呢?(欢迎大家告诉我们你们对新名字的看法~)对我们而言,把知识变得“好吃”就是我们的使命! 赶紧把嘴(大)巴(脑)准备好,回个血,“夜宵”来啦!🧀
Dear 读者,
请问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呢?
Yours,
真的很严格的Owise
emmmm,是不是一时语塞,脑子里只想得出“旅游,听歌,看电影,(自拍)”这种自己都觉得老土的答案?
尤其是在写简历、去面试的时候,这个问题会问得人头皮发麻,回答的时候还特别心虚。
甚至,你已经哇的一声哭出来,“我也不想生活这么干瘪啊喂...(ಥ_ಥ),Owise你要对我负责!”
我!们!当!然!负!责!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interest”这个interesting的话题!一起来了解: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而言,为什么没有兴趣会对我们的生存不利?
兴趣仅仅是我们在闲暇时喜欢做的事情吗?
为什么兴趣是一种Knowledge Emotion?
为什么兴趣是我们性格的外显?
哪两个特征定义了“因缺思厅”?
如何catch一个兴趣,并且hold住?
1.兴趣也是一种情绪!
Knowledge Emotion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人类为什么会产生兴趣?(祖先们,你们为了生存,已经够拼了,居然还能发展兴趣,我也是很服气的)。
这个问题说来也简单,发展兴趣对生存而言就像是“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一样,具有分散风险的作用。因为兴趣能刺激我们去学习,而学习又能获得新的技能,这样一来,拥有十八般武艺的祖先们就更有可能存活下来(Fredrickson, 1998)。
我朋友最近就跟我说,如果几年后她现在的职业还没什么起色,她就开一家私房菜馆!厉害了,我的朋友!👍
所以,为了你的生存,你也应该至少有一个自己愿意投入时间的兴趣(祖先的做法,没毛病!)。
那,到底什么是“interest”呢?
在研究人员的眼里,“ interest ”可不只是兴趣爱好,它还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与我们的好奇心(curiousity),探索(exploration)以及信息搜寻(information seeking)有关,并且能在一段时间内为我们提供动力(Fredrickson, 1998; Izard & Ackerman, 2000; Silvia, 2006; Tomkins, 1962) 。
所以,下次回答“兴趣爱好”的时候,可得三思了!比如,光爱看电影就不能算真正的兴趣,只有在看完后还能去搜索它的相关信息,这才是兴趣!
那为什么说“感兴趣”是一种情绪呢?这是有石锤的!在一项针对成人的经典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当我们对某个事物感兴趣时,我们会眼睁大,眨眼少,全神贯注,难以被打扰!(Reeve,1993)。
这不是情绪是什么!不信,你们感受一下处于“感兴趣”状态的自己:
“感兴趣”作为一种情绪,同疑惑(confusion),惊喜(surprise),惊呆了(awe)等都来自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叫Knowledge Emotion。所谓Knowledge Emotion,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情绪状态啦。所以啊,同志们,敲黑板,学习知识这件事本质上就是通过一定的技巧,让自己的情绪进入有利于学习的状态(情绪不对,你能学好,那就是见鬼了🙄)。
对于这一点,已有科技公司研究出相关产品,通过监测学习者在屏幕前的表情变化(无聊,兴奋,投入等),从而给出不同的刺激源(比如不同难度,题型的题目等)立刻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情绪,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图文无关,就是让你们感受一下下)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到底会对什么样的事物感到“因缺思厅”呢?(咳咳咳,此interesting非彼interesting👓,这里是指真・感兴趣的。)
恩,这样的事物得具备以下两点(Silvia,2006):
新奇又复杂(Novelty-Complexity): 新、意料之外的事物,不能轻易被破解。
可被理解性(Comprehenbility) : 在以上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当我们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技巧等尝试去理解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件事就是“因缺思厅”的。
举个🌰,一门高大上的专业课,课前预不预习对听课体验简直是极具颠覆性的!课前预习者,上课听得美滋滋,时不时还能搭上老师一两句话;课前不预习者,手机玩得美滋滋,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说啥!
致力于出国深造的胖友们,国外的授课方式就是这个套路!先做reading再上课!emmmm,当然我们不是想论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而是想说,对将要做的事情提前做些功课,你就有可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哦~所有知识都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可被理解性”是兴趣(interest)和困惑(confusion,另一种knowledge emotion)之间的中枢(Silvia,2008)!新奇又复杂+可被理解=interesting; 而新奇又复杂+不可理解=confusing(这种情绪下一步可能就会走向frustrating,boring,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读到现在的你,是不是觉得这篇文章sooooo interesting!(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反驳!)
2.性格不同,兴趣不一
酷酷的兴趣不一定适合安静美丽的你
俗话说,性别不同兴趣不同,怎么谈恋爱?说破了就是:兴趣不同是由性格不同所致,性格不合的恋爱你可想而知🙃。当然咯,性格对兴趣的影响并不只是这么简单,比如:为什么别人家狂拽酷炫的兴趣爱好,我们只能羡慕,就是学不来呢?不急不急,我们马上就讲!
兴趣与三种性格特质有关(Silvia, 2006):好奇性(curiosity),感觉寻求性(sensation seeking)与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好奇性
好奇性一般被定义为“探索→识别→追求”的特性。这里的“探索”,是指想要探索那些新奇的、不确定的、复杂的或者模棱两可的事情(Kashdan,Stiksma, Disabato, McKnight, Bekier et al., 2018)。
此外,好奇性与人们的情绪(Fredrickson,1998,p92),认知动力(是否想去了解更多事情)(Schiefele,1991; Schraw & Lehman,2001)也都有关系。
对于拥有不同好奇性的人,他们对事物探索的深度(depth)就会不同。深度则是指人们想要对新事物进行探索与研究的程度,其目的是可以理解并弄懂这些新事物(Ainley,1998;Spielberger & Starr, 1994: Naylor, 1981)。说通俗点,不同深度的探索就是“走马观花”和“下马观花”的区别。所以,拥有较强好奇性的人,一般会对一件事情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感觉寻求性
“感觉寻求性”(sensation seeking)也是影响兴趣的一种性格(Zuckerman, 1994 ,p99)此种性格显著的人一般会寻求多种多样,新奇复杂的感觉和经历,并愿为获得这些而承担一定身体,精神,与经济上的压力(Zuckerman, 1994)。
既然说到“好奇性”和探索的深度有关,那么“感觉寻求性”与之对应,和人们对事物探索的广度(breadth)有关。这种广度,是指想要寻找不同的,不断变化的经历的程度,其目的是想要知道各种事情都是什么样子的。(Ainley, 1998; Zuckerman, 1994)。
说积极点,广度决定了你兴趣爱好是否广泛;说消极点,广度决定了你是否容易对兴趣爱好感到厌倦。除此之外,人们会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也与这种“感觉寻求性”有关(Zuckerman, 1994)。
那些具有显著“感觉寻求性”性格的人,一般都会喜欢挑战新奇的事物,去一些不熟悉的地方(Zuckerman, 1994)。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有一些人喜欢“穿过荒无人烟的沙漠,淌过急流的江河,漫过荆棘满布的丛林,享受高空蹦极带来的刺激”了吧。
有趣的是,如果可以选择听什么种类的笑话,那些具有高度“感觉寻求性”的人更喜欢听需要经过推理,开动脑筋才能get到笑点的笑话(Ruch 1992)。我知道,我知道,大家都是爱动脑子的聪明人。
经验开放性
除了以上两种性格外,兴趣与“经验开放性” (opennessto experience)也是密不可分的。这个我们在“好奇心”那篇也提过,这里不展开说啦~(想要一直一直一直有趣,先来一口好奇心 | What Makes Us Curious?)这一性格中包括了丰富跳跃的想象力、对艺术的感受力、对内心深处探索的感知力、行为的灵活处理力、对知识的好奇心,以及不落俗套的态度(McCrae,1996,p104)。所以,“经验开放性”这一性格也影响着人们对兴趣爱好的培养。
所以,别人家的兴趣爱好学不来就不强求,滑板跳伞这些个酷炫的兴趣爱好,还不一定适合如此安静美腻的我呢!哼~o(´^`)o
3.如何培养兴趣爱好?
“情绪归因”与“循序渐进”
前面说了这么多,我想要知道怎么养成一个兴趣爱好啊喂!来来来,我们这就讲。
情绪归因法
激活归因情绪理论(emotion-attribution theory)提出,情绪既来自生理反应,也来自人们对造成这些反应的解释和评价( Schachter & Singer, 1962)。简单来说,不光是天生,不仅是巧合,还有你那一刻一闪而过的想法,决定了你喜欢什么。
因为啊,在解释和评价这个过程中,人们会恍然大明白:为什么他们会对某件事情感兴趣,这件事情的哪些因素在吸引他们,以及他们可以怎样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在未来创造对事物的兴趣(Silvia, 2006)。
所以,我们只要悄咪咪地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回答动个手脚,新世界的大门就打开了!
1)如何养成一个兴趣爱好
举个🌰(我们先把薛定谔老人家的棺材板压好):两个平行宇宙,同一个获奖新人作家,两段截然不同的身世。一个认为自己得奖靠的是“4分天资,6分努力”,于是,ta对写作充满动力,风吹雨打也不放弃,写作兴趣也就算是养成了!
不幸,另一个认为自己得奖靠的是“6分努力,4分运气”,于是,ta对写作抱有侥幸心理,稍有打击就选择放弃,这写作兴趣也就白搭了。
所以嘛,如果你想把感兴趣的事情培养成一项爱好,首先你得试着把在这件事情上获得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小天分。慢慢地,你也许就会享受做这件事情,即使面对挫折,也不会轻言放弃。然后,新的兴趣爱好就get√啦!
2)如何培养不同的兴趣爱好
我们再举个🌰(继续压住薛定谔老人家的棺材板):没错,又是两个平行宇宙,同一个爱逛艺术博物馆的人,再来两段截然不同的身世。
这个人呐,十分爱逛艺术博物馆,一逛就像吃了炫迈停不下来。不过一个把原因归为自己爱馆内精巧的结构设计,一个把原因归为自己爱馆内典藏的艺术作品。然后呢,前者成了建筑家,后者成了画家。
是不是恍然大悟了点什么!是的,想要培养不同类别的兴趣爱好,不妨把自己的兴趣归为不同的原因(Silvia, 2006)!
元芳,现在你知道该怎么看你的“归因”了吗?
循序渐进法
这个循序渐进法共分四步,即“引发情境兴趣”, “保持情境兴趣”,“转化个人兴趣”,以及“发展个人兴趣”。
除了情绪归因理论,研究人员也认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是有变化空间的,并且能培养、发展的。
她将“兴趣”分为了两种。一个人或许会长期对某个项目或事物有兴趣,也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被看到的新奇的,不合常理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前者一般被称为“个人兴趣(personal interest)” ,而后者被称为“情境兴趣 (situational interest )”(Bergin, 1999; Hidi, 2006; Schraw, Flowerday, & Lehman, 2001; Schraw & Lehman, 2001)。
合理利用这两种不同的“兴趣”,人们是可以培养并发展兴趣爱好的。
Hidi和Renninger(2006)提出了一个发展兴趣的模型,在这里,培养一个兴趣分为四步:
第一阶段“引发情境兴趣(triggered situational interest)”:通过接收新奇或令人惊讶的信息从而引发一个人对于某一领域或者事物短暂的情境兴趣。
第二阶段“保持情境兴趣(maintained situational interest)”:通过外部环境的反复刺激等方式从而使一个人保持对于某一领域的情境兴趣,并开始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阶段“转化个人兴趣(emerging individ- ual interest)”:通过积累知识和改变态度等方式从而使一个人在没有外部影响的情况下主动寻求更多兴趣相关的活动或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积极正面的情感回馈。
第四阶段“发展个人兴趣(well-developed individual interest)”:在没有外部影响的情况下将对于某一领域短暂的情境兴趣发展为长期稳定的个人兴趣,并不断丰富在这个领域里的知识和经历。
理论看不懂没关系,我们又双叒叕举个🌰:
1)小时候我超爱看报纸,因为总被上面报道的大(八)千(卦)世(消)界(息)所吸引(“引发情境兴趣”)。
2)由于报纸上总有让我大开眼界的新闻和故事,所以我每天都看(“保持情境兴趣”)。
3)随着看报的时间不断积累,我慢慢对很多有趣想法萌生兴趣,我觉得我还要更多!光看报纸已经不能满足我了!于是我开始读书(“转化成个人兴趣”)。
4)通过读不同的书发现,哇,这个世界真是有太多我不知道的东西了,而此时,我已经读了大量的书,渐渐发现原来自己知道的比别人多~意识到这就是我的优势!(“情绪归因”)
5)然后我就越发喜欢阅读,最后阅读就变成了我稳定的兴趣(发展成个人兴趣)~
看完之后是不是蓄势待发地搓了搓小手,终于知道要在简历上“兴趣爱好”一栏写(编)什么了?嘻嘻嘻,祝各位好运咯~๑乛◡乛๑
点击图片阅读:
你或许还有这些烦恼:
一学习就健忘 夜夜修仙天天赖床 锦鲤也赶不走的霉运 手机上瘾 懒得运动 一不小心就吃多了 我是单身狗 颜值即正义? 剁手根本停不下来 我是创意弱鸡 只有7秒的专注力 懒癌晚期 人生艰难 高手的养成 世界真无趣
Reference:
Rotgans, J.I., Schmidt, H.G. (2017). Interest development: Arousing situational interest affects the growth trajectory of individual interest,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ume 49, 2017, 175-184
Fredrickson, B.L. (1998).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
Kashdan, T. B. , Stiksma, M.C., Disabato, D. J., McKnight, P.E., Bekier, J., Kaji, J. & Lazarus, R. (2018). The five-dimensional curiosity scale: Capturing the bandwidth of curiosity and identifying four unique subgroups of curious peopl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Volume 73, 2018, 130-149.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656617301149)
Hidi, S. (2006) Interest: A unique motivational variable.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1(2), 69-82.
Hidi, S., Renninger, K. A. (2006). The Four-Phase model of interest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1(2), 111-127.
Izard, C. E., & Ackerman, B. P. (2000). Motivational, organizational, and regulatory functions of discrete emotions. In M. Lewis & J. M. Haviland-Jones (Eds.), Handbook of emotions (2nd ed., pp. 253–264).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McCrae,R,R. (1996). Social consequences of experiential openn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0, 323-337.
Reeve, J. (1993). The face of interes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7, 353-375.
Schachter,S., & Singer, J. (1962). Cognitive, social and phys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state. Psychological Review, 63, 379-399.
Schraw, G., & Lehman, S. (2001). Situational interes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 23-52.
Silvia, P. J. (2006). Exploring the psychology of interes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lvia, P. J. (2008). Interest—The curious emot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1), 57-60.
Tomkins, S. S. (1962). Affect, imagery, consciousness: Vol. 1, The positive affect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作者|设计:绘馨 Anna OhOh 不是不来客 psycho CCCCP
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owlinowl@163.com
“我大概只有在打游戏的时候才会眼睁大,眨眼少,全神贯注,难以被打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