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巅周刊》定期分享科技、医学及人文资讯,以及最新商业智慧和实践。每周日发布。
1899年,托斯丹·范伯伦(Thorstein Veblen)以有闲阶级一词,描述那些通过炫耀性消费彰显自己身份地位的人士。在他的经典之作《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描述了上流社会的轻浮无聊:男士们以手杖作为炫耀的工具,女士们则热衷购买银质餐具。
《有闲阶级论》还创造了经济学名词炫耀型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是指以表现财富或收入为目的而花费于商品或劳务的消费行为。炫耀型消费的目标“炫耀性商品”又称奢侈品,商品的价格越贵,则凸显的身份地位越高,故炫耀性消费的消费者会寄望于通过此行为来维护或获取其期望的社会地位。
而在今天的世界里,物质商品作为社会地位象征的力量已经大为减弱,有闲阶级已被新的精英阶层所取代,伊丽莎白·科里德—霍尔基特(Elizabeth Currid-Halkett)称他们为“志向阶级”。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以文化资本而非金钱收入来进行自我界定。他们热衷于购买有机食品,看重母乳喂养。他们在意那些非炫耀性的消费,购买力用于聘请保姆和管家,培养孩子,以及练习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