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定期分享科技、信息技术、商业、医学及人文资讯,每周日发布。欢迎投稿或推荐线索。
封面主题:1/50法则
1/50法则(The 1–50 Rule)指的是发布一个一天内就能使用户实现50%成效目标的产品,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进行扩展。这种方法实现了两件令人惊奇的事情:
- 你可以从用户那里获得早期反馈;
2.所赚到的钱让你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一步步地你可以获得100%的成效目标,同时从早期用户那里获得资金和有价值的反馈。
Danny Forest 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作家和摄影师,以及博学的创业者。他在《Use The 1–50 Rule to Make Money Within the Next 24 Hours》(中译拆分为三篇,分为效用篇、应用篇和案例篇)一文中介绍了1/50法则,快速而有利可图地启动新项目的方式。对于如何为项目应用1–50规则,作者设计了以下步骤:
- 第一步:为你的项目界定十全十美(100%)的目标成效;
- 第二步:确定为了达到100%的成效目标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和行动;
- 第三步:使用百分比来评价每个任务和行动对预期成效的影响力;
- 第四步:把任务和行动结合起来,可以得到大约50%的目标成效;
- 第五步:找到可以用于每个任务和行动的现有工具,以及如何结合它们来实现50%的成效目标;
- 第六步:利用邮件列表、朋友、当地活动和社交网络来推广新产品或服务。
人物:吴恩达
吴恩达(Andrew Ng)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电气工程系的客座教授,曾任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他与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一起创建了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
吴恩达于197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2002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并从这年开始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吴恩达师从机器学习大师 Michael I. Jordan,并致力于研究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吴恩达早在2008年就在斯坦福校园启动了“Stanford Engineering Everywhere(SEE)”,免费将学校里最受欢迎的工科课程提供给全世界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SEE课程组合包括斯坦福大学大多数本科生修读的《计算机科学概论》,以及人工智能和电气工程领域的更高级课程。
- 2011年,吴恩达与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深度学习之父"、多伦多大学的Geoffrey Hinton在谷歌创建了谷歌大脑项目(Google Brain Project),以通过分布式集群计算机开发超大规模的人工神经网络(恰好在此有一段历史,Hinton当时拍卖过包括自己在内的3人团队DNNResearch,百度及微软等参拍。3月16日Dutton出版的Cade Metz新书《Genius Makers: The Mavericks Who Brought AI to Google, Facebook, and the World》(天才制造者)对此事有披露)。
- 2012年,与同为斯坦福教授的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共同创办了营利性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Coursera的启动稍晚于由斯坦福大学教授Sebastian Thrun投资的盈利性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但稍早于一个由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所初创的非盈利性在线教育网站edX。
- 2014年,吴恩达加入百度,负责“百度大脑”计划,并担任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
- 2017年,吴恩达宣布从百度辞职,创办Deeplearning.ai,致力于AI教育与人才培养,并在Coursera上开设了一系列深度学习课程。
- 2017年12月,吴恩达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公司Landing.ai,担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2021年3月31日,Coursera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COUR”,定价每股33美元。当日收盘股价上涨36%,至每股45美元,市值为59亿美元。
与时下火热的K12在线教育不同,Coursera主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最大的特色是可以通过网课获得密歇根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名校学位。Coursera目前提供了24个硕士学位及2个学士学位的课程,包括商科、计算机、数据科学及公共卫生四个方向。价格范围9千至4.5万美元。
Coursera的三个业务板块中,普通付费课程营收占比最大,达到65.7%;随后是面向企业的内部培训类课程,达到24.1%;在线学位课程虽只占10.2%,但增长速度最快,达到了97%。
号外
Drive.ai由斯坦福大学的多名人工智能研究员创立于2015年,基于深度学习的技术研发驱动无人驾驶的自动驾驶软件系统,其联合创始人兼总裁Carol Reiley(卡罗尔·莱利)是吴恩达的妻子,不过现在是一家医疗保健初创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莱利是约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双料博士,曾就职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MAKE杂志封面上的第一位女工程师,并被《福布斯》和Quartz评为杰出企业家和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建议:少看视频
有一篇文章(不便声明出处)谈到视频媒介和文字媒介对比,以及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建议在培养个人素养中少看视频。但从运营的角度来看,浅薄和娱乐至死恰好迎合新消费时代的大众,这就是实用主义哲学。
视频媒介和文字媒介的对比
- 形象 VS 抽象
- 被动 VS 主动
视频的缺点
- 难以深入思考:视频属于《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中的海绵式思维,而无助于淘金式思维。
内容的浅薄化:更肤浅的视频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受众。
内容的娱乐化:简单地说,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娱乐至死》)。另外从“商业动机”来看:
- 任何一种媒介,只要足够大众化,就可以跟经济效益挂钩(比如“广告”就是这种场景衍生出的商业模式)。
-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感性的人总是大大超过理性的人。
- 感性的人更容易沉迷于“娱乐化的媒介”。
浅薄化和娱乐化的视频纵容人停留在心理舒适区(Comfort Zone),老是停留在心理舒适区会强化你的惰性。于是你就更加沉迷于观看浅薄化/娱乐化的视频。这就变为某种恶性循环(恶性的正反馈)。
- 更高的大脑切换成本: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大脑既要处理图像信息,还要处理语言信息和文字信息(如字幕)。这本身就已经导致了某种程度的切换成本。这时候,你就不能指望大脑还能进行深入的思考。
- 更低的时间效率:阅读文字的效率大大高于观看视频,当然优秀的影视类作品仍需看视频。
- 更多的误导因素:视频有视觉形象的干扰,最佳案例是美国知名导演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评价纳粹官方宣传片《意志的胜利》:《意志的胜利》不发一枪、不投一弹。但作为摧毁抵抗意志的心理学武器而言,它是致命的。
《意志的胜利》中的阅兵场面,用文字媒介很难表达出这种场面的震撼效果
引申阅读材料
-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再举一个相关的例子。
Robert Cialdini(百万畅销书《影响力》的作者) 在《Pre-Suasion》(先发影响力)一书中有一个例子,表明网页的背景图片和颜色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但实验对象却坚持认为,背景图像等广告和潜意识信息不会影响自己的选择。更有论文《When Web Pages Influence Choice: Effects of Visual Primes on Experts and Novices》(网页何时影响选择:视觉元素对专家和新手的影响)支持这项研究。
一家销售沙发的电子商务网站,需要为沙发页面配上背景图片。
A 组配上了蓝天白云。
结果:最柔软、带有靠垫的那一款沙发,销量最好,可能是因为顾客认为那款沙发更舒适。
B 组配上了一分钱硬币。
结果:最便宜的那款沙发,销量最好。
趋势:虚拟时尚
Gucci Virtual 25 可能是 Gucci 有史以来最便宜的一双鞋,价格在9到12美元之间。
这双鞋由 Gucci 的创意总监 Alessandro Michele 设计,AR 技术营销公司 Wanna.Fashion 与 Gucci 共同打造,因此它不是实物。Gucci Virtual 25 可以在 Gucci app 里面使用,VR 社交平台 VR Chat,以及游戏平台 Roblox 也支持该鞋。
借助Wanna AR解决方案彻底改变客户体验,Wanna.Fashion 平台已有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多个运动品牌产品的虚拟体验。
在 Gucci app 里可以试穿 Gucci 的鞋、腕表、眼镜、帽子、面具、唇膏,甚至家居饰品等等,甚至体验香水味。更多奢侈品牌 Burberry、Prada、LV、Hermès、Chanel、Balenciaga、Dior 也都发力虚拟时尚战场。
资源:开源克隆
热门软件总会有模仿者,比如最近热衷翻版Clubhouse。模仿方式来看一是设计一个类似功能的,二是直接开源实现。
Focalboard 是一款桌面的看板软件,类似 Trello、Notion 和 Asana,可以用来管理待办事项。
Clone-Wars 收集热门网站的开源实现,比如 Airbnb、Amazon、Instagram、Netflix、Tiktok、Spotify、Whatsapp、Youtube等,已经汇集100多个热门网站的开源克隆。
👍
「圆周率文化是个人站点,重点分享科技、商业、医学及人文资讯。
「圆周率文化得到中国汽车绞盘网的支持,深表感谢。中国汽车绞盘网业务始创于2001年,为越野车、清障车、消防车、军用车、特种车及工程应用等拖曳、救援场景提供手动绞盘、电动绞盘、液压绞盘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