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惑行为(Meiwaku Koui)

格调 2020-11-04 1273 次浏览 次点赞

迷惑行为,网络流行词,本意指那些会给人带来麻烦的行为(比如地铁上横躺着睡觉/图书馆里大声喧哗),在国内习惯望文生义的习惯驱使下,在中文网络中指那些很迷(让人琢磨不透,令人费解很奇葩)的事——让人满脑子冒问号同时又有点沙雕的行为的代名词。

gossip_visual_kei_52787.jpg
ゴシップ (Gossip)的Meiwaku÷Koui音乐封面

在中文里,迷惑可能最早来自于《管子·任法第四十五》之“舍大道而任小物,故上劳烦,百姓迷惑,而国家不治”。与中文世界里“令人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的含义不同,“迷惑”一词在日文世界中有着全然不同的词义:めいわく(Meiwaku Koui)常被用来描述那种“因别人做出的行为而产生不快的感觉”,对应的中文词汇理应是“添麻烦”与“打扰”。

1245246543.jpg

“迷惑行为”的本意,即是指那些“给别人添麻烦、给别人带来困扰的行为”。日本社会在公共场所悬挂的“禁止迷惑行为”的告示,其用意也是要敦促使用公共场所的人员遵守公德。

1962年,为制止日益严重的暴力犯罪问题,东京都政府特别制订了针对黑社会团体的防止措施,这一条例几经修改,最终更名为《迷惑防止条例》。现在,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均已出台各自的《迷惑防止条例》,用以对辖区内包含暴力犯罪在内的若干不良行为进行防止。

随着社会治安的好转,“迷惑行为”的意指逐渐由程度较重的涉嫌犯罪行为,向着“违反社会公德”的方向转变。

v2-6d90e41470f0236199456e2d0507262d_r.jpg
电车里的迷惑行为排行榜

形形色色的“迷惑行为”意指都无疑具备这样一个不变的内涵:对一个既定的规则进行不同程度的违反与破坏。这种叛逆的对象可能是一种既定的规则,也可能是仅仅是某种审美。

人类这种叛逆的倾向,曾在1982年被一些英国心理学家称作“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

1245269993.jpg

英国社会科学家詹姆斯·威尔士(James Wilson, 1931-2012)与乔治·凯林(George Kelling, 1935-2019)在1982年3月刊发的《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中描述了一个名为“破窗”的心理学现象,他们发现,如果一幢建筑物破损了几面窗户,不久之后就会有更多的窗户遭到破坏,倘使不加制止,这幢破损窗户的建筑物最后甚至会被恶意闯入。

詹姆斯和乔治还发现,如果一条人行道上的纸屑不被清理,久而久之,便会有更多的垃圾被扔在地上。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但面临着系统向坏发展的趋势,人类的本性却似乎都乐于加剧局势的恶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热衷“迷惑行为”,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1245266220.jpg

英国社会学家斯坦利·柯恩(Stanley Cohen,1942-2013)即在其著作《民间恶魔和道德恐慌》(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当中,为屡见于欧美各国的另类“迷惑行为”——街头破坏(vandalism)提出了多种解释。斯坦利认为,通过破坏公共设施或违反公序良俗宣泄情绪,是人们进行此类活动的一项主要动机。

另一种流行的解释则为,人们乐于通过“迷惑行为”表达自己的个性与态度。

1245274902.jpg
网络上流行一时的“嚼汰渍洗涤球”挑战赛,许多博主甚至因此中毒。

人类热衷于“迷惑行为”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试图通过这类行为获取某种快乐,这在当下的网络狂欢中被展现地淋漓尽致。参加隶属于特定圈子的“迷惑行为”,则意味着能够通过模仿获得特定圈子的身份认同,此前社交的孤寂与僵局也将由此打破。

如果还不能深入理解迷惑行为,最广为流传的两个“黑人问号脸”也许可以说明。

v2-1dbe885869a750455cb67ec5a5b26e4a_720w.jpg

v2-4701821994288884fda8151463ebbd4f_720w.jpg

另外,迷惑行为大赏成为热门网络信息流,界面新闻一篇文章列举了一些:

  • 在B站学习
  • 在星巴克办公
  • 在朋友圈尽孝
  • 在网易去音乐做徐志摩
  • 在书店拍写真
  • 在知乎练习写作
  • 在微博吃瓜

参考资料

👍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持续给您山巅.一寺.一壶酒的独特视角!

「圆周率文化是个人站点,重点分享科技、商业、医学及人文资讯。

「圆周率文化得到中国汽车绞盘网的支持,深表感谢。中国汽车绞盘网业务始创于2001年,为越野车、清障车、消防车、军用车、特种车及工程应用等拖曳、救援场景提供手动绞盘、电动绞盘、液压绞盘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