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12日是数字历史史上的重要日子。
那天,Tim Berners-Lee(蒂姆·伯纳斯-李)提出了我们称之为万维网(WorldWideWeb,W3)的想法。1990年12月25日,他成功利用互联网实现了超文本传输协议客户端与服务器的第一次通讯;2017年,他因“发明了万维网、第一个浏览器和使得万维网得以扩展的基础协议及算法”而获得2016年度的图灵奖。
一种文档格式(HTML)、两个软件(Web 服务器和浏览器)和一种协议(HTTP),搭建起万维网的雏形。受维多利亚时代时期生活大百科《Enquire Within Upon Everything》的影响,万维网的雏形被命名为 Enquire,类比条目和索引。
互联网(Internet)是指20世纪末期兴起电脑网络与电脑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系统,这些网络以一些标准的网络协议相连。
互联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目的是创建容错与电脑网络的通信。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最初在1980年代作为区域学术和军事网络连接的骨干。1980年代,NSFNET成为新的骨干而得到资助,以及其他商业化扩展得到了私人资助,导致了全世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许多网络的合并。到1990年代初,商业网络和企业之间的连接标志着向现代互联网的过渡。
2019年3月12日Google Doodle庆祝互联网的诞生
互联网承载着众多应用程序和服务,其中就包括万维网。万维网是文件、图片、多媒体和其他资源的全球集合,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通过互联网访问。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是万维网的主要访问协议,万维网的服务使用HTTP在软件系统之间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
伯纳斯-李在CERN时使用的NeXT计算机,成为世界上第一台 Web 服务器,它现在收藏在伦敦科学博物馆。
1991年8月6日,Info.cern.ch在CERN搭建上线,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网站及网站服务器。网站在一台位于CERN的NeXT计算机上运作。这个网站解释了万维网是什么,用户如何使用浏览器,如何创建网页服务器。第一个网页地址是http://info.cern.ch/hypertext/WWW/TheProject.html,它是万维网计划的讯息收集中心。
1994年,Tim Berners-Lee在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万维网联盟(W3C)。
2021年6月30日,万维网的源代码以数字资产(NFT)形式,在世界著名拍卖平台苏富比的一场在线拍卖This Changed Everything中拍卖成功,成交金额高达543万4500美元(约合3513万人民币)。
NFT 由四个元素组成:包含蒂姆爵士编写的源代码的原始时间戳文件、9555 行代码的移动可视化、蒂姆爵士写的一封信,反思代码及其创建过程,以及 Tim 爵士使用 Python 从原始文件创建的完整代码的数字“海报”。NFT 引用的代码行包括蒂姆爵士发明的三种语言和协议的实现,这些语言和协议仍然是当今万维网的基础;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和 URI(统一资源标识符),以及指导早期 Web 用户如何使用该应用程序的原始 HTML 文档。
更多万维网的历史,可参考 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 2002 的记录:History of the Web
万维网在1990年代初开始进入日常使用,面向公众的网站开始可用。
- 根据Centrum Wiskunde & Informatica(CWI)研究员Guido van Rossum的机器人网络抓取,到 1992 年底,大约有 50-60 个网站;
-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 ( MIT ) 研究员Matthew Gray的一项研究,到 1993 年底,共有 623 个网站;
- 根据 Matthew Gray 的统计,到 1994 年年中,共有 2,738 个网站;到年底,超过10,000个网站。
「圆周率文化是个人站点,重点分享科技、商业、医学及人文资讯。
「圆周率文化得到中国汽车绞盘网的支持,深表感谢。中国汽车绞盘网业务始创于2001年,为越野车、清障车、消防车、军用车、特种车及工程应用等拖曳、救援场景提供手动绞盘、电动绞盘、液压绞盘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