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所见、所闻、所思,阐明自己看到的现象和事实、说明自己的观点都是表达,这是一种基本能力。
于他,学会表达自己才会获得更多的了解和认可;于己,表达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和提升你的思考与学习。
以下是四份书摘,以回答如何有效提高表达能力的四个问题。
一、如何让你的表达更清晰?
《开口就能说重点》 [日]斋藤孝
- 想把话说清楚,有一个特别好用的办法——先说结论。把最重要的结论或者问题抛给对方,然后再围绕结论做阐述和支撑。比如,“我认为这件事应该这么办。我的理由有三点,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好处在于,别人一下就知道你的意思,并且会带着这个结论,慢慢听你的理由。如果有时间,你在说完理由后可以再重复一遍结论。
- 不要说无意义的话。在会议、报告等注重实际内容、解决问题的场合中,“我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感到紧张/难以置信……”等分享情绪和个人感受的话,就没有意义。可以直接说“我认为这件事对公司会造成以下的影响”。
- 如果内容比较难,先给听者铺几块“踏脚石”。为了让对方理解你的意思,不要一下就把所有内容全部堆出来,而是循序渐进,先放入几块“踏脚石”,帮助双方顺利建立沟通的知识基础。比如你和各个部门的同事解释复杂的IT技术,就可以先介绍几个相关的概念,搭好基础,再讲解深入的内容。
- 时间越短暂,越要好好规划。如果你发言只有1分钟,不要把它看成一个60秒,而是看成三个20秒,或四个15秒,规划每部分要说的内容,这样能让你的表达更紧密。比如,汇报工作时,第一个20秒说工作成果,第二个20秒说接下来的计划,第三个20秒说明需要哪些支持。
二、如何让人喜欢听你说话?
《说话就是生产力》孙路弘
- 想要避免“尬聊”,让人喜欢与你沟通,给你一招——“Yes and”法则。先认可对方,略微补充信息,然后抛出一个更开放的问题,深入或扩展这个话题。比如,在同事讲到自己的特长时,如果想深入了解,就可以说:“我也一直想尝试,你能给我一些建议吗?”通过这种方式,他就会感觉到你的善意。
- 少用概括性的叙述,多讲细节,最好能直接用数据说话。比如,邀请客户参加活动,你要告诉他有哪些公司接受了邀请,如果说“已经有很多人接受了邀请”,就没啥说服力;“已经有100家公司确定出席,包括A公司、B公司和C公司等知名企业”,就显得可信度十足。
- 利用工具,抓住对方的视觉。数据表明:人靠听觉,只能掌握15%的信息;靠视觉,能掌握30%的信息。所以在表达时,你还可以利用工具,抓住对方的注意力。比如汇报工作,说到某个数据的变化时,最好能用图表辅助呈现……搭配视觉化信息,会让听众对你说的话,感受更加直观。
- 最后给你一个练习方法——看图说话。比如,针对某一幅图画,在30秒内,要提出最少10个问题,而这10个问题当中,至少要有5个是复杂疑问句,也就是不能只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的句子。练习得多了,你就有在任何场景中,都能找到趣味点的能力,别人自然会喜欢听你说话。
三、如何让别人按你说的做?
《说服》[美]诺瓦·戈尔茨坦
- 对方听懂了,也愿意听,但就是不按你说的做该怎么办?你需要一点“说服力”。给你几个办法。第一,贴标签。你希望对方怎样做,与其直接给建议,不如先给他贴上这种特质的标签,再提出与标签相符的要求,这样能有效提升说服的效率。比如,你希望老板接受一个大胆的新方案,就可以先说“我知道你是敢于创新的人”,再细说方案的内容,对方会更容易接受。
- 第二,强调对方跟自己的共同点。1993年,美国中西部一座小城昆西市发大水,在紧要关头提供最多援助的,是哪个城市呢?你很难想到,是美国东北部另一个叫做昆西市的城市。就是因为这两个城市名字相同,让东北部昆西市的居民对受灾城市有更强的认同感,更原意提供帮助。
- 第三,正面表达。人脑会有意强化具体的行为,忽略这句话本身传达的观点到底是“允许”还是“不许”。因此想要说服别人,不要用“禁止””不许”这样负面的字眼,而是从正面提建议。举个例子,如果你想提高例会的出勤率,指出大部分员工都出席了会议,就比公开批评有很多人缺席,要有效得多。
- 第四,不管有没有原因,都要表现得有原因。“因为”这个词的力量,可能超出了你的想象:人在很多时候,来不及对一件事进行具体分析,只要给他一个理由,不管这个理由有多离谱,天然会更愿意去接受。科学家做过实验:一个人想要插队打印,如果直接说,只有60%的人会同意;但如果说“我可以插一下队吗,因为我需要复印”,人们答应的概率竟然上升到93%。
四、给你表达能力的“终极武器”
《故事经济学》[美]罗伯特·麦基
- 你可能会问,有没有在任何场合都能通用的表达技巧呢?还真有,那就是——讲故事。好故事的套路通常是这样:主人公平衡的生活被打破,他为了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一次次努力,并且最终达成了目标,而且这个目标的意义,一定会超过他最初生活的意义。
- 那如何讲故事呢?具体来说,好故事有三个核心要点。第一,移情认同。也就是听众对故事的主人公感同身受,让人觉得自己和主人公是一类人。比如,《蜘蛛侠》的主人公,就来自平凡生活,但又获得了特殊能力,能保护别人。这种设定更符合人的心理期待。因为很多人都是来自平凡,但不甘平庸的人。
- 第二,是负能量开头。你可能以为,好故事必须全程正能量,其实不然。比如,故事一开始,你完全可以安排一个精神萎靡的主人公,经过一番努力或者遭遇各种困难之后取得胜利。你在讲关于自己的故事时,就可以借用这一点。先说自己遇到的困难,再说如何战胜。最好这个困难是大部分人都遇到过的,就更好了。
- 第三,不满足感。你可能以为,故事一定要给听众一个满足的结局,不然就成了烂尾。其实不一定。有时候,开放式结局比确定性结局更容易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比如,电影《盗梦空间》最后的陀螺到底倒了还是没倒?每个观众可能都可以自己续写出不一样的结局。这就让故事更吸引人了。
「圆周率文化是个人站点,重点分享科技、商业、医学及人文资讯。
「圆周率文化得到中国汽车绞盘网的支持,深表感谢。中国汽车绞盘网业务始创于2001年,为越野车、清障车、消防车、军用车、特种车及工程应用等拖曳、救援场景提供手动绞盘、电动绞盘、液压绞盘和技术支持。